发布时间:2024-10-31 13:14:13 来源: sp20241031
4月10日上午,2024年北京牛街美食文化节于开斋节当天在牛街街道开幕。
作为居住着20多个民族群众的老街区,无论何时来到这条街道,路旁的古建筑总是围着不少游客,小吃铺子前也往往排着长龙,而随着它们一同传承下来的,还有各民族手足相亲的家园情怀。今天的“和合”牛街,是这里的每一位居民、每一代人共同筑起的。
4月10日,2024年北京牛街美食文化节开幕。(北京牛街街道供图)1997年,出生在牛街、成长在牛街的“老牛街人”米君兰又一次回到了这个熟悉的地方,以新任校长的身份,接手宣武回民小学的现代化改造工作。
宣武回民小学是北京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特色学校,也是1971年米君兰从师范毕业后入职的第一所学校,她仍记得刚来时的教学楼是“摇摇晃晃”的。米君兰说:“最早那是一座木板楼,八十年代才改建成了红砖教学楼。”
彼时,牛街地区即将开始危旧房改造项目,这所小学也要拆迁重建。
“三天之内,我们就得从原址搬走。”米君兰回忆道,师生用手推车、三轮车夜以继日地往外运,最后在三天内搬到了临时教学点。周转办学的那一年多里,米君兰常常忙到“过家门而不入”。2001年,一所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、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学校终于落成了。“新学校让更多的各民族孩子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,能做一所既有优质教学,又有民族特色的学校,这样才不辜负牛街各民族老百姓的期望”,米君兰说。
百姓最关注的,除了教育,还有医疗。推开牛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门,一层大厅被数道隔断和玻璃门划分成了一个个隔间,几位居民坐在其中,与医护人员交谈着。
第一眼看去,这个空间不算逼仄,却也被隔板挤得满满当当,然而在它刚投入运行时,中心主任毕春红却常听人说:“你们这中心真宽敞!”
这个“宽敞”的卫生中心,凝聚着毕春红和牛街许多医护人员的心血。2010年,为了推行分级诊疗模式,牛街社区的卫生工作从回民医院剥离出来,原先的三个卫生站,已经不能满足社区医疗的需求。
从无到有、从图纸到建成,2017年,这个由厂房改造的卫生中心正式开始运行,亮堂堂的大厅里也有了第一批社区居民。“他们觉得家门口有个能输液的地方,拿药也方便,再也不用去大医院挤了”,毕春红说。
慢慢地,卫生中心在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的基础上,不断地拓展诊疗项目,强化慢性病的干预管理,家庭医生与周边居民建起了微信群,帮助他们做健康自测、上门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做体检。随着项目的增加,中心的就诊人群越来越大,这个宽敞的大厅也就变得拥挤了起来。
毕春红说:“让一方百姓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基础医疗,这是和合牛街、是一个‘家’最起码的组成部分。”
2023年9月刚入职牛街和合动力空间的王焱,是这个家的新成员。
两年前,作为牛街“空间治理”新实践的和合动力空间揭牌运营,从那时起,这里几乎每日都会举办一到两场社区活动,从手工制作到合唱团表演,这间屋子很少有空下来的时候。
“通过参加活动,邻里间彼此熟悉了,能共情,事情就好办了”,王焱说。
和合动力空间的五个小屋,体现着近些年牛街民族工作的创新之处。这里有专业的社工团队,有供牛街商户直播带货的直播间,还有一间议事厅供居民议事。
“比如‘楼院+’的项目,我们的楼道应该怎么装饰,大家一起讨论,然后综合大家的意愿来装扮”,王焱说,“还有楼道里的环境卫生,拿出来议一议,大家参与了,知道这个事情推进有多不容易,就会自觉去维护。”
在空间的展板上,记录着牛街的历史,一进门的墙面上,绘制着象征各民族一家亲的石榴树,“和合”二字的内涵,则传递在每一代牛街人、每一个牛街居民的生活里。
在牛街和合动力空间内举办的非遗文化传承手工面人制作活动。“和合”牛街:源于民,惠于民
北起广安门,南至白广路的牛街,是北京市最有名的街道之一。2018年,为了梳理过去30年牛街的民族团结工作,北京海峡两岸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俊华和同事们住进了这里,一边走访街道办公人员,一边和居民展开座谈。
“座谈中有一个问题是‘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形容牛街’,当时有位居民的回答就是‘和合’”,秘书长黄婉秋说。这个答案给她和调研小组都留下了深刻印象,因为在前期课题组的讨论中,他们也是用“和合”来概括牛街的。
和合,是和而不同、和羹之美、和合共生的意思。“和合牛街”作为一个基层社区治理品牌,则蕴含着“干群和合、民族和谐、邻里和善、家庭和美、文化和乐、社会祥和”的理念。
“这就是他们生活在牛街的感受——‘我们是一家人’”,黄婉秋说,“‘和合牛街’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,而是来自于基层的,是过去几十年街道工作的结晶,也是牛街居民对这个社区的感性认识。”
在为牛街打造新时代的新品牌时,刘俊华提出了一个理念,那就是“强化民生”。2023年,在“和合牛街2.0”推出时,提要中也再一次写明了“民生优先”。牛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街道,各族人民在这里一同居住、一同成长,基本的民生问题,就是基层治理的重中之重。
过去,牛街有“民生一条街”,从幼儿园、中小学,到养老院、卫生站,步行15分钟,人们就能找到大部分公共服务场所,很多问题不用出街就能解决。如今,牛街在民生服务上正变得更细致、更体贴。
作为一个老街区,牛街的胡同曾经也和北京许多老城区一样,存在着堆放物料、随意停车的问题,而在规划师的帮助下,这两年,法源寺后街西口等三个小区域都建成了新的口袋公园。增设的长椅、重新铺设的地面和十余种绿植,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一个“下楼走两步就能到”的绿色空间。
在和合动力空间内,既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站,也有为小商户提供的设备齐全、布景专业的直播间。在牛街经营的商户,可以通过工商联进行申请,到这里开设直播,白天在线下售卖,晚上到线上带货。
“任何一个街道,服务的都是全体居民,从民生的角度来说,所有人都是一样的”,黄婉秋说。(完)(《中国新闻》报作者王曦泽报道)
【编辑:李润泽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