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4-11-09 12:52:09 来源: sp20241109
中新社 济南9月29日电 题:祭孔为何历久弥新弥广?
——专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、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、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杨朝明
作者 于海涛 孙婷婷 李欣
祭祀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,是2000多年来,中国历代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,而在各地的孔庙和文庙等场所举行的祀典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喜欢中国文化、渴望了解儒家思想的人到当地的文庙、书院等地参与祭孔活动。
祭孔大典起源于何时?设立的目的是什么?还在哪些国家和地区举行?近日,山东大学特聘教授、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、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杨朝明接受 中新社 “东西问”独家专访,就相关问题进行解读。
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:
中新社 记者:纪念孔子诞辰2575年祭祀典礼9月28日在山东曲阜举行,仪式起源于何时?设立的目的是什么?
杨朝明:孔子在世时,就有“天纵之圣”“天之木铎”之誉。孔子去世后,鲁国国君写了诔文,相当于今天的祭文,在诔文中,称孔子为“尼父”,十分尊崇孔子。这是对孔子致祭的开始。
孔子的弟子们在孔子去世后如丧父母,自发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,守丧三年,表达对孔子的尊敬与追思。人们以他生前居堂为庙,收藏供奉他使用过的衣、冠、琴、车、书,这是孔庙的由来。
汉代以后,包括皇帝以及王公大臣在内的很多人不断祭祀孔子,祭祀孔子逐渐形成定制。唐代以后,全国各府、州、县皆立孔庙,并定期祭祀。因此,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,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道场。
人们纪念孔子、尊崇儒学,是由孔子儒学的崇高历史地位决定的。“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”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,这是古人对孔子儒学及其重要地位的肯定和赞许。
祭祀孔子是我们表达“尊师重道”的重要方式。尊师,是因为教师教书育人、立德树人,身上承载了“道”,并通过教育将“道”不断传承。祭祀孔子,“非祀其人,祀其道也”。孔子祀典旨在弘扬儒家的理想信念、价值理念、道德观念。
尼山是中国先哲孔子的诞生地,更是历代儒客朝拜之圣地。图为山东省曲阜市尼山圣境。图/CNSphoto 张珺楠 摄中新社 记者:中国之外,祭孔典仪还在哪些国家和地区广泛举行?又为何能代代传承?
杨朝明: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。一般情况下,有孔庙的地方就有孔子祭祀。孔子儒学不仅在中国传承了2000多年,还传播到东亚、东南亚和欧美等地,随华侨华人的流布而繁衍,所在地不仅传习儒家经典、传播儒学思想,也兴建孔庙、祭祀孔子。
在海外,以东亚、东南亚地区为主的“东亚儒学文化圈”受孔子儒学的影响最大,对孔子的祭祀也最为广泛。孔子儒学在公元3世纪以后陆续传入朝鲜半岛,后传入日本。15世纪以后,儒学在越南传播并逐渐兴盛,他们特别重视儒学,因而也重视孔子祭祀。
随着孔子儒学影响的扩大,朝鲜、日本、越南、印度尼西亚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、美国等也都建有数量不等的孔庙。
改革开放以来,特别是进入新时代,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,孔子祭祀在中国大陆越来越受到重视,由此带动了世界各地的孔子纪念活动。例如,2005年中国(曲阜)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,举行“全球联合祭孔”活动,活动同步在曲阜、上海、衢州、建水、武威、长春、香港、台湾、韩国首尔、日本足利、新加坡韮菜芭、美国旧金山、德国科隆等地举行。
特别要注意的是,孔子作为一个精神符号,一直是海外华侨华人心系祖国的象征,在海外的唐人街和华人社区中多建有孔子庙和孔子像。在海外,华侨华人对孔子的祭祀一直络绎不绝,这些祭祀虽然在仪式上较为简陋,但他们内心的虔诚和对故土的思念却是情真意切。
孔子儒学之所以能代代相传,毫无疑问是因为孔子儒学所包含的普适价值和世界意义。世界著名哲学家、神学家孔汉思在起草《走向全球伦理宣言》时说:全球伦理最基本的两个伦理框架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两点:一个是人道,即孔子说的“仁”。第二个是孔子在人文规则历史中设立的第一个黄金法则: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
孔子的理想是天下为公,这也是几千年来历代中国人的愿望与追求。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体大思精,作为一种实践性文明,有跨越时空的穿透力,对世界各地尤其东亚人的价值观、思维方式、行为模式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。
当地时间9月23日,比利时布鲁塞尔孔子学院举办书画雅集活动,正在比利时访问的中国书画家代表团与比利时艺术家同场作画写字,共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。 中新社 记者 德永健 摄中新社 记者:在全球化背景下,孔子思想如何跨越国界,连接不同文化?
杨朝明:孔子的思想本身就没有国界。早在《尚书·尧典》中,尧就提到了“克明俊德,以亲九族;九族既睦,平章百姓;百姓昭明,协和万邦”的理念,这其中克明俊德是修身,敦睦九族就是齐家,平章百姓就是治国,协和万邦就是平天下。所以说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思想始于《尚书》。
中国先民们认知世界,以天地为师,着眼古往今来,关注四方上下。在中华文化的早期典籍中,“天下”“万方”“四海”之辞层出不穷,这源于中华文明的天下观、世界观、整体观、系统论。在与世界互动中,他们深刻理解“天道成而必变”“道弥益而身弥损”之类的道理,讲究注焉不满,酌焉不竭,当位而行,允执厥中。
所以,孔子的思想是超越“一时一地”的,它包含了“天地之美”“万物之理”“古人之全”,因此,在《庄子·天下》中,将“内圣外王之道”称为“道术”而不是“方术”。
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尼山举行的春季学童开笔礼现场,数十名曲阜学童在老师的指导下书写第一个大字“人”,老师说,相较学文,学童更需要学会做人。 中新社 记者 邱江波 摄中新社 记者: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加入到祭孔中来。您认为,祭孔活动未来应该如何发展,以更好地吸引参与者,特别是年青一代?
杨朝明:对于中国年轻一代而言,参与祭孔活动有助于他们了解并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,增强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自信。这种归属感是他们成为文化传承者的重要动力。
孔子的理想是什么?在《论语·公冶长》中曾提到:“子曰:‘老者安之,朋友信之,少者怀之。’”其中,少者怀之就是使年少的人怀抱理想,所以孔子是关注青年人,对青年人有期望的。当年轻人怀抱理想和追求,积极向上的时候,无论家庭家族,还是国家社会,乃至整个世界就有希望。
关注青年人,就是关注未来。不论是祭孔活动,还是传统节日庆典、古籍研读会等,都应通过普及和推广,唤醒民众,特别是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。
在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的道路上,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方式,它能够以更加生动、直观的形式吸引青年一代的注意。当前,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,在吸引青年人关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,有时会出现对青年人过度迎合而非积极引导的现象,这是一种肤浅的、甚至弊大于利的吸引方式。
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沉下心来,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,以真诚和敬畏之心去呈现它,让我们传播出去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展示,更是心灵深处的触动与启迪。(完)
受访者简介:
杨朝明。受访者供图杨朝明,山东大学特聘教授。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、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。出版《周公事迹研究》《鲁国历史与文化》《儒家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》《出土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》《孔子家语综合研究》《儒学精神与中国梦》《论语诠解》《孔子家语通解》《孔子之道与中国信仰》《从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》等。
【编辑:李润泽】